close

 

 

文學史上,self-conscious的開端在於作品是否涉及個人,作家在
文體表現時,是否能在一般的詞彙中,摸索出自己的特殊用法。

 

詩經作者不可考,可考的多為貴族,或許因為其身分高貴,才有紀錄。
而〈國風〉可看出類似民謠的風格,依《the glossary of literary
terms》對民謠Ballad的定義為:dramatic, condensed, impersonal,
without self-reference or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 attitudes
or feelings.

 

對,當中提到"impersonal",以及"沒有自我指涉",說明"共同記憶"
或"共同經驗"的特色。

 

詩經許多文字的在各首的重複套語,如"有子","有女","之子"等詞
未豎立個人特色的辭彙,算是未有自我意識。

 

因此,詩經後有屈原,屈原乃文學史上,第一位有自我意識的詩人,
文學而向前邁進。早期的作品〈橘頌〉,可看出詩經的模擬,遺風,
在後期〈離騷〉,則插入許多生命經驗,形成素材,如巫覡經驗,

或若與神交感。

 

荷馬多認為為編纂者,史詩為多人書寫,自我意識尚未滋長,而後,
我想到的有Virgil,但我跟Virgil不熟,不知怎麼評他。

 

但我想希臘時期應有作家各自角力的地方,也或許是覺醒的時刻,亞里斯多

德在〈Rhetoric〉(不知道是書名還是篇章),提到修辭的三種組成:invention,

disposition,style,如果文體可以分析如此,在作家寫作時,應該會注意

到自身的寫作特色,技巧等。

 

如Sophocles善寫悲劇,以《伊底帕斯》出名,以及悲劇家Aeschylus,
Euripides,或者是喜劇家等等,這些人生、人性,特有見解,這即是自我
意識。

 

英國中世紀戲劇上有mystery play, miracle play, morality play,
作者不詳,因此用地名表示其特殊,如Wakefield地區的《第二牧羊人》,
而後有馬羅,莎士比亞,一般認為他們的作品脫胎於中世紀的戲劇。
自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,關注到人的身上,作家才因此有自我意識。

 

另外,莎翁在戲劇中表現的自我意識,早期為浪漫,中期步入悲劇,晚
期靜謐。而馬羅則是在浮士德博士中表現出喀爾文教派(Calvinism)的本
性,反對天主教(Catholicism)以及他對拉丁文的認識,博學等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i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